近日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(2025—2030年)》,提出围绕品种、农机、技术、基础保障、政策支撑等方面制定再生稻全产业链问题清单,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再生稻生产。据悉,再生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创新性、高效性稻作方式。南方地区利用光热资源“多蓄一茬稻、多收一季粮”,有助于增粮增效。从今年开始,农业农村部将在“两季不足、一季有余”稻区,加快良种良法配套,推进农机农艺融合,强化政策支撑保障,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,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,进一步增强我国水稻生产保障能力。
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长久课题,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。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受资源禀赋、气候变化、区域发展战略等多重因素影响,既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产物,也处于不断的动态演进之中。推动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,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产能提升,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要坚持从国家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,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,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,让每一颗种子、每一寸土地都被赋予更高的生产力。
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。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。从现实情况看,我国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,养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,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的奇迹。近年来,我国通过土地整治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,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。目前,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。实践证明,实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布局,是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的关键举措。着眼未来,要坚持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相结合,健全完善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的耕地保护体系,提升土地的综合效益。同时,进一步挖掘可利用林地、草地和园地的果蔬、畜牧产品生产潜力,拓展天然湖泊与深远海的水产品生产空间,确保农业生产空间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,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。
持续挖掘农业生产潜力。 我国地域辽阔,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、资源禀赋等存在较大差异。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力要素进行高维升级和高效配置,推动农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,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。今年春耕春种期间,超过1.7万个科学施肥社会化服务组织、2000多个智能配肥服务网点分布在田间地头,为广大农户提供智能化诊断、数字化配肥、机械化施用“一条龙”科学施肥服务。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,农业生产潜力得到了显著释放。着眼未来,要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,促进技术与经验的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,共同推广智能化、信息化农业技术,实现农业技术跨区域共享与协同创新,形成全国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同效应,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。
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。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当今世界,基因编辑、合成生物、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正在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走向,加速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,促进农业生产力实现突破性跃升。目前,我国农业科技整体上处于从研发跟踪、技术追赶、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。2024年,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.4万亿斤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,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实,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功不可没。着眼未来,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,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。同时,加快高精尖农业机械的普及,助力传统农业向智能化转变,进一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。